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潇湘莺鸣

诗词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,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,愿与各界诗联爱好者交流切磋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,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。中学高级教师。有论文及作品百余篇散见于各级报刊。退休后加入中国楹联学会和湖南省楹联家协会。平生爱好诗词楹联,作品入选《中国对联作品集》《中国楹联年鉴》等多种选本。获奖数十次,中国楹联学会曾授予“中国联坛百强”称号。现任省联协常务理事、永州市楹联学会会长,主编《潇湘楹联》。 凡对本学会予以赞助的个人和企业,我学会将长期提供楹联文化方面的优质服务(包括撰写贺联、行业联、题赠联等)。

【原创】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的写景艺术(唐敷伟撰)  

2013-05-08 23:32:43|  分类: 文艺评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这篇文章仅193字,然而写石潭和潭岸景物却千姿百态,曲尽其妙,真称得上是辞约义丰的大手笔。就写景艺术而言,有这么几点值得我们注意:

一、精雕细刻,简笔勾勒。文章抓住小石潭的特征加以细致描绘,写出了卷石底以出的具体形象和绿树披拂的潭岸风光:“全石以为底,近岸卷石底以出,为坻,为屿,为堪,为巌。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。”这是一幅十分形象的全景图。接着,由全景而近景,而特写,把镜头对准潭中游鱼,更是逼真传神,生动有趣:“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,怡然不动;俶尔远逝,往来翕忽,似与游者相乐。”而写潭西南的溪流,却是另一副笔墨:“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”寥寥数语,粗线式勾画出了溪流的形态和走向,给人以辽阔的纵深感。

二、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。“隔篁竹闻水声,如鸣佩环,心乐之。”在他听来,自然界的声声清籁有如金玉之声,令人神往。超脱现实的愉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。“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。”这种冷峻的笔调,表现的是一种凄凉的孤独感。他给友人的信中说:“仆闷即出游,游复多恐。……时到幽树好石,暂得一笑,已复不乐。”之所以产生这种孤独感并不奇怪,这正是他贬斥永州后寂寞悲凉心境的流露。这种心情在其他篇章中也时有表现。可见柳宗元笔下的景物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。

三、以实写虚,虚实相生。文章中写游鱼动态是实写,而潭水在这里就成了虚笔。“潭中鱼……皆若空游无所依。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。”这些写鱼的文字,巧妙地表现了潭水的清冽明净,且极富立体感。真是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。这使我们联想到齐白石画虾的水墨画,那透明的虾体和飘动的触须,使人们感到水的存在。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,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广阔空间。

四、以动写静,动静结合。文章用“斗折蛇行”来形容溪流的形态,可谓妙绝。“斗折”是指象北斗星座那样曲折,这是静态。“蛇行”是指象蛇一样蜿蜒爬行,这是动态。写游鱼,时而“怡然不动”,时而“俶尔远逝”,情趣盎然。状物如此,可谓传神之至。而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来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,更是以动写静的妙笔。

短短百余字的游记,给我们如此丰富的艺术思考,这恰恰再一次证明了柳宗元杰出的艺术成就。他的《永州八记》等作品,对于我们今天的散文创作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借鉴价值。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同志,毫无疑义地应该珍惜这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6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