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潇湘莺鸣

诗词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,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,愿与各界诗联爱好者交流切磋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,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。中学高级教师。有论文及作品百余篇散见于各级报刊。退休后加入中国楹联学会和湖南省楹联家协会。平生爱好诗词楹联,作品入选《中国对联作品集》《中国楹联年鉴》等多种选本。获奖数十次,中国楹联学会曾授予“中国联坛百强”称号。现任省联协常务理事、永州市楹联学会会长,主编《潇湘楹联》。 凡对本学会予以赞助的个人和企业,我学会将长期提供楹联文化方面的优质服务(包括撰写贺联、行业联、题赠联等)。

【原创】谈谈楹联的欣赏与创作 (唐敷伟 撰)  

2012-02-27 17:14:04|  分类: 楹联理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      楹联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,至今长盛不衰,为人们喜闻乐见。它的生命力主要就在于它的实用价值。凡逢年过节、红白喜事、题赠庆贺等等,都离不开它的装饰与渲染。名胜古迹更藉楹联来提高其文化品位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任何文学作品的读者与作者都没有楹联这样多。真可谓雅俗共赏,老少咸宜。

然而每个人对于楹联的认识却并非那么一致。有人认为,楹联无非就是互相对偶的两句话。这种说法未免太宽泛。其实,楹联只是对偶句的一部分,它在声律方面尚有其特殊要求。也有人认为,楹联就是一种应用文,同借据假条差不多。这只看到它的实用性一个方面,对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远未领悟。还有人将它看作文字游戏,雕虫小技而已。这是以偏概全,可谓皮毛之见。作为一种独立文体,楹联应该享有与诗歌、散文、小说同等的地位,事实上,它在清代的繁荣发展确实达到了颠峰状态。有人将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清联相提并论,这是颇有见地的。过去之所以长期处于诗歌的附庸地位,是因为对它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。如果把它放到广阔的中华文化背景中来考察,我们就会对它有比较深入的认识。对于它的特质,我们不妨这样来界定:楹联是一种以汉字书法为载体、以实用和装饰为目的、以对称为其美学特征、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雅俗共赏的格律文体。这样的内涵是它本身长期积淀起来的,并非人为的外加。

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来谈楹联的欣赏与创作,就有了共同的语言,至少不会浪费彼此的时间与精力。先说楹联的欣赏。

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,首先要了解作者、当事人及有关背景。尤其是题赠、贺联、挽联之类,因讲究切人、切事、切地,如果对有关人和事缺乏了解,读起来就会感到隔膜。当然,有的楹联已找不到作者,那也就无可奈何。但至少对当事人要有所了解。如潮州韩愈祠联,已不知作者是谁,但对韩愈其人总要了解吧,否则“一封书”“百世师”又何从理解?其次,要读懂联文,这是欣赏的基础。这里牵涉到词语训诂和古汉语知识。不同文化层次的人,对同一楹联的理解不一样,道理就在这里。尤其是对某些典故的理解,非查工具书不可。爱好楹联的朋友,应该加强古汉语和诗词知识的修养。平常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,如《辞源》之类,多动手翻一翻。再者,在读懂联文的基础上,我们还要调动自己的感情和生活经验,去设身处地展开联想,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,进而潜入联语的思想意境。如陆游的《自题书巢联》:“万卷古今消永日,一窗昏晓送流年。”从文字上看,并没有什么障碍。但如果只理解到陆游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刻苦地读书,那就太肤浅了。作为力主抗金的爱国诗人,他屡遭投降派打击,报国无门,到了中晚年只能以书解愁。然而一个热血奔涌的爱国者,又怎能甘心在书堆中“消永日”“送流年”?眼看着平淡无奇的日子一天天过去,他那种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是难以言说的。于是我们对于这位沧桑老人油然而生同情之心,对那些投降派简直要报以老拳了。这才算是把握了联语的意脉。最后,我们还要分析一下联语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。语言上,有的以文采取胜,有的以议论见长。手法上,有的以铺排方式展开描写,有的以比喻夸张引发联想。有的用典故,显得高雅脱俗,有的用俗语,读来幽默风趣。不管用什么方式,只要思想艺术结合得好,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,我们就要肯定它。值得注意的是,并不是所有楹联都具有文学性。有许多春联行业联,只具有某种实用价值,就不必去找什么艺术特点了。

再说楹联的创作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,随着楹联事业的发展,写楹联的人也越来越多了。这是好现象。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。主要有两点:一是不讲究联律,二是爱用套话、空话,标语口号。在一些公共场所悬挂的楹联中,平仄失调、上下失对的现象屡见不鲜。标语口号入联就更多了。因此,要写好楹联,第一必须合乎要求,这个要求就是《联律通则》(修订稿)。简单点说,就是字句对等、词性对品、结构对应、节律对拍、平仄对立、形对意联。再加上三忌:忌合掌、忌不规则重字、忌尾三仄尾三平。正如一切体育竞技都要讲究游戏规则一样,楹联也必须如此。德国作家歌德认为:“必须集中全力,在限制中才展现大师的本领,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。”(《自然与艺术》)戴着镣铐跳舞,只要跳得好,就算你的本事。如果我们不这样做,随意为之,那就等于取消楹联艺术。有的人举出一些特例,说某些大人物也有不遵守联律的。须知,那是为了应付当时形势需要,并不说明它是范例。至于岳麓书院那副“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”的楹联,一反常态,上平下仄,也不能成为违律的借口。因为那是一副集句联,先后次序又不能颠倒。我觉得,初学楹联的人,还是以从严为好。等有了基础,在允许的范围内加以变通,也未尝不可。第二,要写出特点来。不管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,都要有特点。那种四平八稳到处可以套用的对联是不可取的,尽管市场上此类对联司空见惯(通用春联尚允许存在)。能做到这一步,算是有了进步。有特点,人家才乐意采用,有特点,给人印象才深刻。这当然很不容易,必须多看别人的好对联,必须努力丰富自己的语汇。因为语汇贫乏,很难准确表现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。第三,要写出新奇的意境来。也就是说,立意的角度要新,联想或想象要奇。这样才能出奇制胜。往往同一个景点,有的人作出的对联平淡无奇,有的人作出的对联神采飞扬,令人拍案称绝。这主要是立意比较新奇。因此,在写对联之前,不妨多设想几个角度,然后加以比较取舍。当然语言也要注意,尽量少用那些陈词滥调,多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。但是能丰富内涵的典故不是陈词滥调,可以积累一些。这方面的好楹联多得很,这里就不再举例了。总的来说,楹联作品是一个人思想品格、文化修养、生活阅历、美学趣味等等综合素质的体现,非一日之功。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,才能一步一步把楹联写好。

 

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95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